支原体肺炎,如何科学应对
天气渐渐变凉,早晚温差增大,支原体肺炎感染频冲热搜榜首,今年支原体肺炎的确是"火"了。与往年相比,今年的支原体肺炎呈低龄化、症状重的特点,我院儿科门诊及病房人满为患,到处都见咳嗽的小朋友,这让广大家长们担心不已。那么,家长应如何应对呢?
什么是肺炎支原体肺炎
肺炎支原体(MP)不是病毒也不是细菌,它是能独立生存的最小致病微生物,有细胞膜,无细胞壁。因此,抗菌药物如头孢类、青霉素类药物,对抗MP感染无效。
肺炎支原体肺炎(MPP)是多见于5岁及以上儿童最常见的社区获得性肺炎,5岁以下也可发病。由肺炎支原体(MP)感染引起的肺部炎症,可累及支气管、细支气管、肺泡和肺间质。近年来,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(RMPP)和重症支原体肺炎(SMPP)的发病逐年上升。
流行病学特点
肺炎支原体(MP)不是病毒也不是细菌,它是能独立生存的最小致病微生物,有细胞膜,无细胞壁。因此,抗菌药物如头孢类、青霉素类药物,对抗MP感染无效。
每3~7年可发生一次区域性流行,北方以冬季多见,南方以夏秋季多见,流行时间长,可达一年,今年就是这种情况。
主要传播途径为飞沫传播,人普遍易感,儿童为最易感的人群。学龄前期和学龄期儿童是尤甚。
肺炎支原体感染有何症状
肺炎支原体肺炎(MPP)的症状轻重不一,典型表现:以发热、咳嗽为主要表现,可伴有头痛、流涕、咽痛、耳痛等等。发热以中高热为主,持续高热者提示病情较重。咳嗽一般较剧烈,以痉咳为主。可伴有喘息,婴幼儿多见。肺部早期体征往往不明显,但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呼吸音减低和干湿性啰音。早期体征轻但胸片或肺部CT病变明显。
支原体肺炎经过积极治疗后大部分预后较好,但也有少部分患者会进一步加重,出现重症支原体肺炎、肺内和(或)肺外并发症,如塑形支气管炎、中等-大量胸腔积液、大面积肺实变和坏死、肺栓塞等。
如出现下述症状请及时就医
(1)患儿治疗72小时后仍持续高热没有下降趋势;
(2)有全身感染中毒症状如:发热、头痛、恶心、呕吐、腹胀、面色苍白、精神差、气促等;
(3)临床症状进行性加重,影像学进展迅速,并有多肺叶受累;
(4)对于C反应蛋白(CRP)、乳酸脱氢酶(LDH)、D-二聚体、丙谷转氨酶(ALT)有明显升高者,出现时间越早,提示病情越重;
(5)治疗后口唇发绀、血氧饱和度降低、呼吸困难、三凹征等未见明显缓解或进行性加重;
(6)有基础疾病者,包括哮喘、先天性心脏病、原发性免疫缺陷病等疾病;
(7)大环内酯类药物如阿奇霉素、红霉素治疗后效果不佳者。
如何治疗
轻症一般不需要住院,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情况,观察炎症指标,辨别重症及危重症症状。一般需要充足睡眠和保证能量摄入,维持水和电解质平衡;正确服用退热药物,干咳症状重严重影响休息者,可酌情用镇咳药物及祛痰药物,也可辅助物理治疗如机械排痰、叩击排痰等。
治疗肺炎支原体肺炎有效的常见的抗菌药物包括大环内酯类(阿奇霉素、克拉霉素、红霉素、罗红霉素和乙酰吉他霉素等)。目前大环内酯类药物存在很多耐药情况,可能用上去效果不太好,甚至病情有加重,8岁以上儿童可选用四环素类(多西环素和米诺环素),18岁以上可使用喹诺酮类(左氧氟沙星、莫西沙星等)。
由于患儿的年龄、疾病的轻重程度不同,使用的药物、使用剂量和注意事项均有所区别。家长们切莫自行随意给药,一定要在医师或药师的指导下服用药物。
而对于症状较重的患儿而言,家长们一定要及时带孩子就医,接受专业而全面的检查和治疗。
如何预防
目前尚无针对性的疫苗。因为是呼吸道传播的疾病这次感染痊愈后还会再次感染。预防还是需要养好的个人卫生习惯。应该做到以下几点:
1、注意室内通风:室内通风,每次通风不少于30分钟,以保持室内空气流动。
2、切断传染源:流行季节避免到人群聚集、通风不良的公共场所,必须前往时需戴好口罩。
3、做好手卫生:经常用肥皂或洗手液在流动下水洗手,或使用含酒精或含氯的免洗手液擦拭双手。
4、合理饮食:优质蛋白、多种维生素的摄入,清淡饮食,多饮水。
5、保证充足睡眠,加强锻炼,增强体质,提高抵抗力。
6、定期消毒:在支原体肺炎高发期应对家庭、学校、幼儿园等场所要定期做好清理及消毒。